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


Advance Your DM-2000 ( PART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匠 吳榮宗

另外在 4 段的參數型 EQ. 調整上,各位可別認為加了 31 段的等化器,而浪費了這個原有的功能,
它的參數值是 1 / 12 OCT ( 音程 ),也就是說你把它攤開來的話,共有 120 格頻段,那麼任一音程裡就
細分有 12 格頻段,從增益調整值
+ - 18 dB 看來,它是 3 階的調整斜率,所以在調整舞台上喇叭與
麥克風迴授的頻點勝過圖形等化器。每次的使用,我們都會把迴授點先行利用 PEQ.來修正掉,
如果已經改善了問題,那麼就又省掉一個 GEQ INSERT 來提供給別的位置使用。

Q 值方面的問題也是信件一大堆,最便捷的解釋,上述我們已知道它的調整斜率 ( 滾降 / 升 ) 是 3 階
( 1 階 pole = 6 dB / oct ),YAMAHA 將其 Q 值調整分成

0.10 ~ 10.0,那麼你把這樣的數據分成三份,相當於

10.0 = 3 階 + - 18 dB。

5.6 ~ 6.3 = 2 階 + - 12 dB。

3.2 ~ 3.5 = 1 階 + - 6 dB。

3 ~ 0.10 的中間就是就半階 + - 3 、+ -1.5…再粗調…….到無意義,在這方面的運用就看各位的所需了。
另外在現場實際操作的時後,很多人在調整等化器數據都很在乎圖形的變化!深怕圖形太離譜別人看到
會細細唸,我真想不懂的是偏偏有太多的人都是這樣子的,尤其是從錄音室出來的,輕輕的動一些
參數,心裡上就認為是 ok 的,這在現場裡真的是會出問題的,我曾測試過我的員工及相關的同行,
你把那顯示板蓋起來不看,然後用數據及聆聽的方式去調整一個你認為好聽的大鼓音色,待你調整好的
時候,再把顯示板打開,你會發現那圖形的變化之誇張的,各位,單色的,也不知幾 bit / pixel? 8 bit
也不夠準,所以呢,
相信你聽到的,相信那不起眼的錶頭、峰切燈等所指示的數據,勝過那口沫的心理言詞!soddy.
_



圖 1

圖 2

圖 1、2 都是在軟體上的視覺,它比那單色的顯示來得準確與清楚,還有,當兩者是連結的時候,
另一個負責電腦的人,在 on show 的同時,可以利用電腦的遙控來調整每一組的等化器而不影響別人。
這樣子的操作模式,在我們的實際生活裡已經是純熟的無數次的應用在排練、演出的生活裡,我還記得
年初時,在大安森林公園舞台,由於樂隊編制內有 4 支弦樂,又負責的人是科班的,他們強烈要求自己
操作音場,結果他們是沒經驗的,從頭到尾只管那 4 支弦樂的麥克風,其他不管,
還好有 Studio Manager 的軟體,利用它,我們在旁做最後的把關,控制那失衡的音場,這樣它們滿足
心理上的行為,我們掌握大現場,全部都快樂。

額外輸出的窘境

DM - 2000 在原配所提供的輸出端,就 D / A 的轉換端口,而且是能選擇來源路由的也只有 8 組
OMNI OUT ( 全方位輸出 ),在SR 的方面使用真的是不夠的,這也是商業行為的一種,至目前,
DM - 2000、O2R - 96 都已外升到所謂的第二版本,包括軟體都沒得下載了,你必須再花錢購置來得到
其他的附屬功能。
仔細回想一下,YAMAHA 的數位設備設計都是如出一轍,後續的外件買不完,成功的達到產品終極銷售
的目的,當然啦,也因為它的東西好用才可以這樣的延續下來,最主要的是操作人員在吸收知識的速度
跟不上追加的更動,往往讓購買率降低,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超出 24 通道的輸入就必須另外再購買
輸入設備,在 YAMAHA 的產品配置是所謂的 AD - 824,一台兩 U 的轉換器高達 4 ~ 5 萬元!
卻沒有輸出,你必須再購入 DA - 824,如此才會有另外的 8 個輸出端口,如此光再增加 8 組輸入 / 出
的界面裝置,你必須再多花將近 8 萬元,雖然 DM - 2000上面有簡單的遙控裝置,然而在投資報酬上,
這 CP 值不太對,
AD - 824 還有一個令人不適的動作就是調整增益每一格就 + - 6 dB 有點粗糙,
在 SR方面的使用不是很順人心,就我各人採用的外配器材是 Behringer ADA - 8000
一台 1U 的機器就
包括了 8 組的輸入 / 出端口,也有麥克風 / Line IN & 48V,價格萬把塊而已,在投資上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市上的數位界面比比皆是,找到你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因為 YAMAHA 把各種界面格式全都製作
提供了,你只要選擇自己的數位格式界面卡就可以了。

圖 3 YAMAHA AD - 824 Front / Rear View

圖 4 Behringer ADA - 8000 Front / Rear View

_
DM – 2000 for BROADCAST

進入第二階段就是這台機器在成音製作上能幫上什麼忙?錶頭的校準已經是不用再提了,成音製作最須要
注意的是一套音樂的訊號電平經過你的調整過程,目的就是要讓它遠離噪音底層,又不至高電平到失真。
DM - 2000 的 DSP 方式採用32 位元轉換,我的文章也提到過每增加一個 bit 時,所記錄的資料忠實度就
會增加兩倍,即與與實際波形間的誤差會變成 1 / 2,如果以分貝表示 ( dB ),取樣忠實度的增加 2 倍,
就會減少 6 dB 的噪音系數,則代表聲音強弱的動態範圍 ( Dynamic Range ) 簡稱 D ,因此 32 bit 就會擁有
6 dB ╳ 32 bit = 192 dB 的動態範,也因為如此它的聲音比老 O2R 好聽,你看它的主錶頭的最低刻度是
– 72dBFS 相當於類比的 – 45dB 左右,這是因為它必須配合類比的噪音底層,如此在參考上才比較能
適應。在近代,外製即時成音作業的對照都差不多以錄音室的標準 + 4 dBm = - 18 dBFS = 0VU 來對錶,
規矩的 0 dBm 已經少有人們遵循了,這也好啦,現在機器的條件已經勝過早期的很多了,因此這原由就
不用再爭議了。問題點是 DM - 2000 的 ” 功 ”,要如何活用它,類比的平台是眼看手就到,
一般成音上,當音樂演奏完畢後,隨接的就是主持人或來賓的人聲,音控員必須去掌握這聲音落差的
電平值,平台上如果有 VCA or DCA 的組群推桿時,就很容易將電平增加到 + - 10 dB , 不幸的是
DM - 2000 並沒有這個功能,數位的 PM1 - D 就具備這樣的裝置,但那樣等級的機器價格都不低,因此
我們回到 2000 的平台上使用最基本的 Group 組群控制增減電平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一樣的它配置了
8 個 Group 設定,不過它們的 Master Fader 是在翻頁按鍵的最後一個,那這樣子的做法在成音的即時
應用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必須將 Group 的路由指定到我們常用的頁面來,DM – 2000 在這樣的路由矩陣
設計上有它一定的水平,就我們實際的操作上,通常會把 Vocal 與 Group 的設定指定在同一頁面上,
舉例如果是採用第一頁設定 Vocal 之類的通道,那麼在 ch 20 ~ 24 我們就會將它的路由指定成為 Group
的推桿。一般對於這樣的路由過程很多人都不清楚,在這裡解說,當任一通道輸入一持續訊號,將通道
推桿先置於
參考點 0 的位置 ( 白色標記 ),若我們採用 VU 刻度校對,那它就稱為 0 VU,( + 4 dB ),
若是分貝標記校準時,那就稱為 0 dB 。現在我們以 0dB 校準,你要清楚的是只有輸入端是類比的處理,
A / D 電路之後就全是數位的規格,怎麼看?以類比的平台做校準時,當通道上有輸入錶頭的裝置,
你將輸入訊號調整到 0 dB 電平,音量推桿將它置於 0 dB 的參考點,如此在 Master 輸出就可得到 0 dB
的電平,Channel 不直接送 master ,而是先指定到 Group 再路由到 master 也是一樣的電平指示。
這是類比,而在 DM - 2000上會有些不一樣,就上述,A / D 電路之後就全是數位的規格,所以 0 dB 輸入
以類比的校正,;在 channel 經過 Group 時,你會發現那輸入錶頭的值與 Master 的輸出錶頭不一樣!
這中間相差將近 9 dB 之多,原因是因為數位的標記刻度是 0dBFS 在最高位置,而在類比的0dB 位置所
標示的數位刻度是將近 – 9 dBFS ( 暗灰色系的標記),所以一般人的做法如果採用類比的校準來調整輸入電平,尤其是使用 cue 的方式來調整,那麼最後都會有輸入電平過大,而路由到 Group 再到 master 的
電平卻小了!那是因為你把音量推桿置於 0 dBu 的位置而產生 9 dB 的電平差距,這樣子的使用並不是
不可以,只是如果要讓刻度標記好對照又清楚時,與一些老外先進聊過,有幾種方法可以拿來運用,
1. 使用 Group 的 PEQ 功能裡的 ATT 調整鈕,將它增加到 + 9 dB ,如此你就可以在 master 得到 0 dB
的電平而 Group 的音量推桿就可以擺在 0 dB 的參考點了。
2. 在 Group 的通道上加入 compressor ,將其輸出值增加到 9 dB 的電平值也是一樣的目的。
3. 使用外部的設備增加輸出電平與後級達到標參考電平值。

以上,說明如何讓 DM - 2000 內部的 Group to master 能以類比的標記參考來做設定。

回到主題來,
因為操作即時性的不便,我們必須把 Group 指定到一些與 vocal 的通道同頁面來,
以方便電平增加操作的即時性,圖 5 音量推桿的左邊標記是屬於類比的刻度,右邊的
則是數位的,真實硬體上的圖貼,它們的位置會更不一樣。這些行為都只是為了音量
響度的參考。現在當你指定任一通道成為 Group 時,例:
由一個 channel 指定到 Group 1 ( Bus -1 ),這是 DM - 2000 原有的 Group 架構,
那麼再加一個同樣的 Group 1 是加到那裡去?注意!它是加在原有的 Group 與 Channel
之間的,在這裡的矩陣有一些好玩的狀態聽我訴來,設 ch 20 成為 Group 1 ,而原有
的 Group 1 to Master 路由開關 off ( 音量推桿位置是在 0dBFS 最高點 ),那 ch 20 路由
送 master 後 ( 音量推桿位置是在 0 dBu ),那 master 輸出所得電平為 0 dB 。
此時再把 ch 21 設成 Group 1,同樣的路由指定到 master,音量推桿置於 0dBu,
輸出電平將會由 0 dB 增加到 6 dB 。再加入第三組 Group 1 ( ch 22 ),電平輸出將成為
9 dB ……,無論你加入多個 Group 1 路由,這些 Group 的總音量控制位置就是
DM – 2000 原有的 Group 1 音量推桿,當它一拉掉音量,介於中間的指定 Group 將全
部沒輸出。這個說明就是在告訴各位,正常操作下,一個指定的 Group 通道能幫你從
0 dB 增加到 10 dB ,這相當於標準的 VCA or DCA 的放大值,但是第二組指定的
Group 推桿置於 0 dB 參考點位置並沒有到達所謂增加 16 dB 的電平值,除非你把它們
全都推到最高電平位置才能實得 16 dB 的增益,這是因為當有兩個同樣的的路由指定
時,它們的動作位置必須一樣才能得到增益,不然就會被分流掉,這是在 Mono 的模
式下測得。自然的在立體模式的通道上由於單相分流之故,以 0 dB 輸入,在 master
單一 左 or 右聲道的端口,你會得到 + 3 dB ( 因為另一邊的的電平值都流往左 or 右聲
道 ),當一個 channel 指定了 Group 1、2,然後設 ch 23、24 為 Group 1、2 ( 1 為左,
2 為右 ),將推桿置於 0 dB 的位置,master 輸出將得 + 3 dB / L、R。
將推桿移到最高位置就會得到 + 13 dB / L、R。此時將 ch 23、24 的 pan 全轉到中央,
那輸出將得到之前的 +16 dB 。就這麼簡單,
_

圖 5

個人的經驗上,當成音製作過程,所指定的 Group 當你都已經推到最頂了,而某一人聲的麥克風電平都
還不足,這有可能是發音者的問題或是不是麥克風出狀況,真的不放心過程,你可以將指定成為 Group
的 channel 裡的 ATT 調整值增高 6 dB or 9 dB ,那麼這組 Group 的電平增益值絕對是夠的,相對的,
你所得到的噪音底層也加大了。
_

圖 6 利用 Compressor 內的OUT GAIN 來校錶

圖 7 DM - 2000 SUB to STEREO 的控制面板

圖 8 從電腦看到所有的輸出及所有的功能

圖 9 單選任一個輸出端的控制面板

圖 8 、9 是從電腦上面來操作設
定,這些操作的解釋都比那硬體上的表示要來得更清楚與快速,
圖 9 能夠更快的讓你將任一輸出
的相關設定一次看完。
這樣的組合控制可以讓在旁的人
員幫上忙,而且在繁瑣的過程來
臨時,同時間你可以兩人共同作
業。

DM – 2000 for
STAGE MONITOR CONSOLE

在講習中,我曾簡單的說明利用
2000 在排練室與軟體互相使用
的一些事,使用在舞台的 DM -
2000 將會是忙得不可開交,最高
記錄我們曾經使用超過 48 個通
道,架上所有的 Dynamics 12 組
獨立的 AUX SEND ,利用 BUS
送效果等等,它還是很 OK 的,
只是高負荷之下,USB 的傳輸有
時後會發呆一下,這有可能是電腦的級數也有關係,好在互動性
的連結,萬一電腦當機時,
都還不會影響到主硬體,這個設
計是令人放心的。

圖 10 三種連結的格式

在開講下段的文章前,我是假設各位的 pc 電腦都已
安裝了 yamaha 公司所附與的 Studio Manager 軟體。
假設你現在使用了 48 個通道,又須要 12 組獨立輸出供舞台使用,利用內部的圖形等化器你可以 INSERT
6個輸出,其他的 6 個當然就是使用它們的 PEQ 了,
在這方面我們就勿須多談,信件裡提到的是軟體互動的問題居多,原因是 YAMAHA 官方手冊僅指引導連
結完成,並沒有徹底說明應用,導致使用者自行摸索
很辛苦的,現在先到 DM - 2000 硬體的 DISPLAY
ACCESS 選擇區塊裡的 SETUP 按鍵內第四頁面,
MIDI / TO HOST Setup ,這個頁面是在設定 DM -
2000與外部的謠控橋樑,包括軟體或是彼此的溝通
等語言。
如圖 11 所示,我把連結的地方框起來解釋,這個部份
是決定 Studio Manager 的連結設定:
第一個字框裡目前是 MIDI 的字眼,其實它可以使用三
種格式來連結如圖 10 所顯示的,因此你可以利用飛梭
轉子來的選取你的連結格式,目前大夥們採用 USB
的格式居多 ( 方便取得容易 ),
第二與第三的字框是決定 USB 通道的傳輸組群與位址
碼,因為一台 DM - 2000 可工作不止於此,可能也連
接了編輯軟體,連接了錄音器材等,所以 8 X 8 的矩
陣路由也夠用了。
設我們採用 USB 1 - 1 的路由,確定後把 USB 線插入
電腦,

如下圖 12

圖 11 MIDI / HOST Setup 頁面

圖 12

它會找到新硬體而且需要軀動程式,這時候你把安裝路由指定到 YAMAHA 所提供的 USB ( Yamaha
USB-MIDI Driver ) 驅動程式位置,請參照我所示範的圖例,這些動作順序看完自然就清楚了。

圖 13

圖 14

圖 15

圖 16

圖 17

圖 18

圖 19

安裝結束後會重新啟動電腦。打開電腦後到控制台看看是否有圖 19 的圖號,然後打開它會
出現如圖 18 的連結矩陣選擇,左下方是檢查版本,目前是 V2.09 。
關閉它們然後打開 Studio Manager V 1.11,

圖 20

圖 21

在 Studio Manager 的左上方 Files ( 文件夾 ) 選單內點選出 System setup ( 系統設定 ) 如圖 20,第一次
開啟 Studio Manager 的設定時,連接框都是空的,我們打開捲軸來選擇剛剛在 DM – 2000上所設定的位址 “ USB 1 - 1,參照圖 21 的5個區塊,當你連結成功時,Studio Manager 跳出一個對話框如圖 22
問你 A device detected A synchronization process is going to be scheduled 意思是偵查到一個設備 ( 當
然是 DM - 2000 ) 那麼一個資料同步處理的動作將被安排。安排什麼?就是這軟體打開後,或是未連線
時早已打開而且做了些預先調整數據,當連線後,你的軟體是要使用 DM - 2000 上的數據
( Console -> PC ) 或是 DM - 2000 要使用軟體上的調整資料 ( PC -> Console ),就隨你的決定來改變
當下一切的資料。另外那 All Lib (包括所有的資料庫)如果打勾,那麼比將連同所有資料庫裡的數據全部
傳送覆蓋。

圖 22

傳送動作完畢後,再度回到 System setup 圖 21 所
分類的區塊我們來逐一解釋。

1. Input / Output Port ( 傳輸埠的輸入 / 出組號設
定 ),當然啦,是使用 USB 就選擇 USB 的組別
01 ( 因為在 DM - 2000 上是設定 1 )。
2. Console Device ID ( 混音器的位址碼 ),同樣的的我們 ID 設定也是1所以這裡也必須在一的地方打
黑點。
3. Channel Select ( 通道的選擇 ),選擇什麼呢?就是互動的反應遙控,打勾 pc -> Console 那麼軟體
可以選擇任一通道時,DM - 2000 硬體的 SEL 燈會亮起,Console -> PC 的動作剛好相反,兩者都打
勾則是互相傳遞訊息。
4. Confirmation ( 確認 ),當兩者有一些執行上的動作,如圖上所寫的,
Store Confirmation 儲存動作的確認。
Recall Confirmation 呼叫資料場景的確認。
Patch Confirmation 路由指定改變時的確認。
如果你有打勾的話,執行了上述的動作,它們都會有對話框詢問確定你的行為。
5. Layer Select (操作面選擇 ),Console -> PC 就是 DM - 2000 翻頁時,電腦也跟著翻頁。
pc -> Console 電腦翻頁時,DM - 2000 也跟著翻頁。

瞭解了它們的意義後,我們就可以調整一些設定,就上述的例子,兩者都能獨立操作又不互相影響時,
你必須把圖 21 所示區塊 3 區塊 5 通通不打勾,別誤會,這樣並沒有斷線,只是即時互動作業不會顯示
出來,實際上你操作任一件事,而電腦操作其他的功能時,當下頁面不會被更改而已,很方便。
就因為這樣的特性,很多的實例,我們都是另一個人以電腦幫忙分擔舞台上的事情,這樣的操作模式
很像開飛機的正副駕駛,也兼具了訓練的目的,控台上的人都能參與到工作,一個公司人員技術的提升
時間就會加速。

未完....................


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