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量又便捷的音控台
吳榮宗

新一世代的現場混音文化

20年前吧,類比( 模擬 )的調音台仍在熾熱中,數位平台的市場攻佔早就悄悄的開始,
我是一位產品使用者,我喜歡有用的科技加入
生活,同樣的在我的聲音工作裡,簡單與有
效用的數位管理設計更是必須體驗與應用的,
當然過程中也總是會有成為白老鼠的犧牲者
身份。


早在 1993 年首次購入擁有數位的 Dynamic Processor 那台機器是 SoundTracs SEQUEL-2,在每一個通道上能有 Compressor
以及 Noise Gate 的設定,當時真的是神來的!只有這部份是數位的操作,其它仍是傳統的架構,真是奇妙。
不過看似受用,但很可惜的帶出場就無法承受溫度的改變,我們也成了白老鼠一隻,但這個數位技術已經開始萌芽成長了,
分裂發展成現今的 DiGiCo,隨著時間演化後期我們又開始接觸 ProMix-01、02R…


當年面板上有數位動態處理器的SOUND TRACS SEQII。

新的操作觀

我們來看看所有的數位平台基本架構就是資訊的讀取,
你必須讓操作的人可以
很快得到當下的動作結果,即所謂的
類比操作數位管理,產品與理念在這麼久的時間裡改進,
每一款數位調音台在面板資訊的提供都已經是非常的成熟,這樣多的
不同個性文化設計下的產品,自然就有那麼多不同
的操作原則,用多了,碰到不一樣的邏輯排列就會心一笑。

這也是現今
音響師們必須多元的吸收不同文化層面的資訊,
因為地域不同的原因就有操作平台邏輯不相同的特性呈現,
例如 YAMAHA 眾人皆知的教練機,旋鈕刻度一格一格的
不馬虎,輸入 / 出的管理都有頁面獨立細部指派,散發出
日本人做事態度在某一方面的堅持。

較與它的特性不同的以英國風 MIDAS 在 EQ 旋鈕刻度上就
不那麼硬性給予一格一格的死板,他們認為這一部份調整
得到耳朵要聽的鈕位
即可,其中包裹著調音的藝術在內。
在端口指派的文化上,德國的有條有理四方型頭腦設計,這 Behringer 是將選定輸出端口位置為第一步,譬如輸出 1 選定
後,然後再指派是 aux 或是 matrix 或是 L,R 的路由來鏈接,從最外端一路指派到源頭,而一般的平台都是選定路由位置
如 aux、BUS、matrix 的編再指派輸出端口,完全不相同的出發思維。
在數位管理上,DiGiCo 的通道條觸屏點碰上方位置就全是輸入部份的管理,點碰下方則全部是輸出端口位置的管理,
Venue 平台則是以電腦的操作思維,很邏輯的
使用滑鼠進行所有的操作,即時改變任一組通道條的排列,
soundcraft 的面板承襲 STUDER 的文化一直改變舊思維來滿足現場即時應用,以
資料複製就很有個性,單點與全選各有不同
的覆蓋與貼上指令,輸入 / 出、VCA、AUX 等通道條使用各種 LED 燈色來區分管理,非常聰明與先進……

SoundCraft-Si-Compact。


SoundCraft-Performer,有看出 EQ 的不同嗎,內部功能也差異很大。


x-32 很便宜發光發亮的,性價比很高。


Yamaha 01V96 上市雖久,但功能在小機器上,還是有一席之地。

平板電腦產品的支援

有了數位平台的方便,廠商開始延伸數位的優勢,這種小紅利
可以增加本身產品被市場接受的程度加分,

也因此這種離線與在線的編輯軟體開始逐步的成為平台基本功能的一部份,所以聲音的操作開始進入遙控時代,夾帶 IOS 管理
的方便,MAC 的平板首先就支援廠商的規劃需求,不過很多朋友對於使用平板電腦遙控調音台的認知還是不清楚其真正的
意義,在這邊我們分享一下這些遙控支援軟體能做什麼,

數位混音平台被設計到成為產品後,使用者總是希望功能多多價格低低,廠商總是希望銷售多多問題少少,以簡單的遙控功能
滿足已經習慣的操作外增添一些新面觀,在不讓使用者多花錢的原則底下,
這種福利對於說服使用者的滿足是加分的,
迄今就算不是手機平板,起碼筆記電腦都要能夠相互支援與遙控。
大半這纇的遙控軟體都是以通道推桿為優先,再不就是圖形等化調整或是整個平台頁面提供,實際上我們去分析一下真正在
演出使用過程,會去即時應用到的全部都是通道推桿部份的遙控,就我們的利用大多會把 Line、VCR、CD、OS 麥克風等
這類的訊號通道安排在額外的遙控平板上,一來支援不足的推桿頁面,二來萬一斷線失控了也不會影響現場演出。


SoundCraft 的 Si 與 Vi 系列的遙控。

Yamaha 的產品能遙控的可多的呢。


MIDAS 臨門一腳加入遙控深受喜愛。


擁有部份 MIDAS 技術的 X32 當然也不例外。

自己擁有一片王國的 Roland RSS 系統,不容忽視。

2012 剛推出的 Roland M-200i 的產品,值得注意。

輕量的數位平台整合支援能力

隨著高價位調音台滯銷的市場窘態,廠商們意識到金字塔底下
的商機紛紛整合自己的產品,輕量功能、親民價格的規劃,
現在市場上幾乎都是這類型的調音台,
僅管如此很多人都還是
害怕數位一旦不靈光是全盤皆毀!

目前在舞台訊號拾取端不一定要原廠的界面了,也就是說透過
共同規格例如 MADI 界面格式或是網路轉碼,即使不同的產品
也能組合在一起,這就是數位
平台在聲音的演化裡再進一步
更方便的使用與成熟,那麼如何的普遍像類比結構 MultiCable
那樣生活化的信任度,這未來就看廠商與工程師們在訊號的
備份與
即時支援的創新了。
另外這些如雨後春筍的輕量型調音台為了延伸相關產品與功能的說服力,本身都幾乎能夠自行整合在一起,以
MIDAS PRO-2、PRO-1 的數位系統,以及所有高階的混音平台皆能整合在一起,訊號輸入端的盒子就可以透過 AES-50 的
傳輸格式自行分配訊號,大大小小的調音台皆能支援到,非常成熟。
SOUNDCRAFT 則是利用第二組界面平台 RIEDEL-ROCKNET 系統,整合自己的輸入訊號,由於是透過第二界面,所以整套
系統的延伸性非常高,包括不同數位平台皆能支援。
Roland-RSS 組合也是一枝獨秀,所有相關的訊號輸入 / 出界面,一直到個人監聽混音盒全都可以整合可以遙控,在價格上又
俱競爭力,是一套值得讚賞的系統。

結尾

希望跟欲望有一些不相同,那就是人們總是希望這些親民價格的小平台,在功能上可以多提供一些,然後我們又總是將這樣
輕量功能的設計原則拿來執行大型與
超出其能力所在的任務,這就是貪婪的欲望。
也因此當設備延伸不能及的時候就
失序的大加伐韃,總是不願面對自己欲望所使的錯誤,這是必須反省的。

我們台灣的音響租賃服務與工程市場的曲線並不是很理想 ( 卡在底線的 ),在四面皆壁的經營環境裡,輕量的設備會比較適合,
所以當我們決定投資這些裝備時,多看多比較,然後頭腦多想想,買了一台便宜的機器結果連一個 AUX 的 Pre 跟 Pos t都不能
自由設定,輸出端口是共用非獨立,結果你拿來應用在演出自然就會有問題的。
當然這不是廠商的原意,這是投資者思維認知不到,
添加多少費用能有多少功能這是天經地義的,不然怎會有大型多功能的
平台設備呢!弄清楚這些台面上的小機器文化之後,再來要挑選什麼樣的平台就自然簡單些了。

以上跟各位同好分享

吳榮宗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