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耳內監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吳榮宗 主筆 |
||||||||||||||||||||||||||||||||||
前言:
在前一篇的文章裡我們提到一些迴授的因素,也簡述舞台上 Wedge 的基本聆聽位置。然而實際的 |
||||||||||||||||||||||||||||||||||
多元化的表演場合裡,為迎應個人表演上的監聽需求,個人專用監聽系統從固定位置的提供,到現今 已是高品質的無線電系統了。原則上我們要認識這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的系統要拜謝 heavy metal bands ( 重金屬搖滾樂團 )。早在 1960 ~ 1970 年代,舞台上的監聽演化裡,他們因節目 內容的須要,不斷的嘗試及更改舞台上的聆聽環境。早期由於場子不會很大,光是以 PA 的泛音及樂手 彼此間的距離近,尚可聆聽。以前沒有所謂的 Wedge 時,外場喇叭內緣都會適時的調整角度供舞台上 的表演者聆聽,當然問題也是一堆,當時比較受矚目的披頭四在一場大型演唱會裡,他們發現很難在 舞台上聽到彼此的聲音……,漸漸的 Wedge 的地位形成一直在這表演領域突顯出重要性, 隨著年份及節目製作的變化,表演內容愈加豐富,系統也愈多,有時一套鼓組可能在 1 M 高的檯子上, 各個樂器組合的間距愈來愈大,獨立的 Wedge 監聽調整也就迎應而生,匹配一套舞台上的聆聽環境是 每位 soundman 必經的過程,從最簡陋的系統條件到繁瑣的龐大系統,演化至今, 一個小小的 Pub or Club,聲音硬體系統裡最少也會擁有兩組獨立的舞台監聽模式。專業的演唱會甚至 多達 12 ~ 14 組,然而人的聲音單靠那前方的幾支斜背喇叭跟本壓不過那比人還高的 MarshallTM 牆, 一整排堆埵起來的 Guitar / Bass amplifiers,對一個聲音調整的物理原則完全派不上用場, 任何 soundman 都會碰到 “ 我的聲音再大一點“,講是容易,實際上在電器物理特性上已是沒有所謂 再大一點的空間了,要知道的是沒有多少藝人是會想去瞭解什麼原因的, 當然你可以再將自己的監聽喇叭增加到足量的數目,天啊!這所影響不止是舞台上, 現場的擴音 ( FOH ) 將會因為舞台上直接音的音壓值升高而困難平衡音樂的內容,這種狀況幾乎都發生 在各位的身上,尤其是室內的場子,你的 House 甚至可以不用開啟 Guitar or Bass 甚至是小鼓, 僅以 Vocal 的 SPL 來匹配這些舞台上的直接噪音電平,是麼,而就成音的轉播上,過大的舞台噪音 將使得 Vocal 麥克風接受到更大的環境噪音值,如此的現象,最快的解釋說明就是這成音的內容將 不會得到清楚的唇齒聲音。 |
||||||||||||||||||||||||||||||||||
舞台上你永遠都在 “ 需求音量與直接噪音的比值做抗爭 “,這些過程也都會成為你未來躍升 House soundman 的辛苦歷程,平心而論,就算提供一標準的監聽系統供使用,也都會因為 PAG 的 因素而有所限制,它都是在好聽與可聽之間做掙扎,個人監聽系統也自然萌芽出頭,在那時代, 有線的耳機監聽首先獲益的是鼓手,漸漸的當專業表演場子的內容須要,樂手或是合音部份開始以 耳機來改善這聆聽的環境。以早期的演唱會資料可看到幾乎是那大大的專業耳機掛在樂手們的頭上。 1980 後期,house engineer Chrys Lindop,在盲人歌手 Stevie Wonder 的巡迴裡,與英國工程師 Martin Noar,將監聽的模式進而推展到無線電傳輸的模式,一直到現在,耳內監聽無線化是購置的 優先條件。時至今日,一些困難製程的硬體,如高驅動的耳機音圈,工業標準的頻率響應等, 在今日的科技時代是出錢即有。 IEM ( In – Ear Monitoring ) 我請教老外朋友 David 他們來轉譯中文後,耳內監聽,這應該是最貼切 |
||||||||||||||||||||||||||||||||||
好的 IEM 監聽品質 發展至今,一個標準的 IEM 有些遵循的規範就慢慢的浮出檯面了,基本上有四大項: ( 一 )、好的聲音品質 ( Improved sound quality )。 ( 二 )、輕便可攜性 ( Portability )。 ( 三 )、移動性 ( Mobility )。 ( 四 )、個人自主的控制 ( Personal control )。 好的聲音品質 ( Improved sound quality )。 前一篇文裡提到的 PAG 知識,在舞台上欲取得一個好的聲音品質全都跟這 PAG 有關, |
||||||||||||||||||||||||||||||||||
耳朵 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是聽覺及平衡的器官。聽覺的產生是由聲波進入外耳道後撞擊在鼓膜 一、 生理上可將耳朵區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份。 二、 耳朵是一個聽覺器官,也是生理上很重要的平衡器官之一。 三、 聽力是由耳朵所掌控,但耳朵最重要的功能及最複雜的構造是在耳朵的深 處,甚至於在頭腦。 |
||||||||||||||||||||||||||||||||||
_____________________圖 1 - 1 耳朵構造 |
||||||||||||||||||||||||||||||||||
外耳 ( The Out Ear ):耳翼、外耳道、耳膜 外耳道 1、外耳道是指從耳甲至耳膜的部份。 2、外耳道的長度約為2.3公分~2.9公分;成人的平均長度約為2.5公分。 3、外耳道的直徑約為0.7公分,大多數都不是呈直線的。 4、外耳道表面的皮膚只有一層細胞的厚度,因此極易刮傷。 5、外耳道的表面會產生分泌物,其中皮脂腺分泌皮脂,它是一種對昆蟲有毒的一種物體, 耳膜:( Eardrum ) 1、 耳膜是一個中間向外凸出的橢圓形薄膜。 2、 耳膜只有 7mm 的厚度,顏色像粉紅且帶透明。 3、 耳膜非常有彈性,它可以捕捉音波的振動,並將之傳至中耳。 中耳 ( The Middle Ear ) 中耳構造: 1、 中耳介於耳膜與內耳之間呈不規則的形狀,它像一個蜿豆仁的大小位於頭殼太陽穴骨的部位, 2、 中耳內有二條肌肉,分別為鼓膜張肌及鐙骨肌。 3、 中耳內有三個聽小骨。 4、 中耳腔透過歐氏管(鼻咽管)與鼻腔相通。 兩條肌肉: 1、鼓膜張肌的一頭接在鎚骨板上,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 2、鐙骨肌的一頭接在鐙骨頸部,另一頭接在中耳的耳壁上,它是人體中最小的一條肌肉。 3、此二條肌肉拉緊聽小骨鏈,使它們對聲音的振動有更靈敏的反應;同時保護聽小骨及耳膜。 聽小骨 ( Ossicles ) 1、三個聽小骨分別為鎚骨、砧骨、鐙骨。 2、三個聽小骨組成聽小骨鏈,接收耳膜的振動,將聲音傳至卵圓窗(內耳)。 3、鐙骨是人體最小的一個骨頭 。 歐氏管: 1、 又名耳咽管,一頭在鼻腔上部另一頭通中耳腔。 2、 小孩子的歐氏管是短的、直的、開放的,因此較易受到感染 3、 大人的歐氏管有點彎,平時為封閉狀,因此比較不會受到感染 4、 歐氏管可藉吞嚥、打噴嚏或打哈欠時開啟以平衡中耳壓力及導流中耳之液體。 內耳 ( The Inner Ear ) 一、 內耳分前庭(Vestibule)、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耳蝸(Cochlea)三部份 前庭 1.它位於卵圓窗的內側,是個很小不規則的空間 2.前庭無聽覺細胞,因此無聽覺作用 半規管 1.管內充滿液體,是由耳蝸連接過來的。 2.是我們人體平衡器官之一,它讓我們知道是不是正在移動、移動的方向以及身 體處在空間中的位置。 耳蝸 1.它是內耳也是聽力最重要的部位 2.耳蝸是一種旋轉狀的構造,內部充滿淋巴,外圍是一層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保護 著。 3.耳蝸從基部到頂部的長度約5公分,聽力的分析是在這個部位執行 4.基底膜的上面是聽覺器官的最尾端,這部位稱為柯氏器 ( Organ of Corti )。 (1)柯氏器內有毛髮細胞;分為內毛細胞及外毛細胞,毛細胞上佈滿纖毛 。 (2)內毛細胞一排,約有3500個;外毛細胞三排,約有12000個。 (3)毛細胞和聽神經的神經纖維相連接,神經纖維約有30000個 。 (4)這些毛髮細胞會感應中階內液體傳來的振動或毛細胞上面覆膜的移動。 (5)毛髮細胞可將接收到的液體流動及振動轉換成神經刺激。而這些神經訊號在腦部會被轉譯為〝聲音。 (6)神經會被組織起來成為聽覺神經,且直通我們腦部的聽覺區 。 聽力形成: 一、 聲音由耳翼接收,並傳至外耳道再傳至耳膜。 二、 耳膜接收聲音的能量,並將它轉變成機械能量,所以第一個能量的轉換是從耳膜開始。 三、 耳膜再把機械能量,傳送到聽小骨鏈 四、 鐙骨的踏板接在卵圓窗上面,它將機械能再轉成液能,這?是第二個能量轉換處。 五、 前庭階的能量會傳遞到中階,中階液體的移動,會造成柯氏器上面毛髮細胞的移動。 人耳是一個能源轉換器,聲能由耳翼收集,經過外耳道傳到耳膜,耳膜的振 動將聲能轉換為機械能, 資料提供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 |
||||||||||||||||||||||||||||||||||
聽覺的系統 同樣的當我們對自己耳朵的聆聽機能工作方式,將其攤開來對照電子電路,你會發現到咱們的腦中樞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聽覺系統對照圖 |
||||||||||||||||||||||||||||||||||
什麼是好的聆聽品質? 市場上各個成熟及買得起買得到的 Personal Monitors system 我們大致上的介紹一下, |
||||||||||||||||||||||||||||||||||
___ ______圖 1 - 2 IP - 1 |
___________圖 1 - 3 SPR - 1 |
|||||||||||||||||||||||||||||||||
__________圖 1 - 4 SST - 1 |
||||||||||||||||||||||||||||||||||
Garwood 的 system – 24,Radio station,等,哦,忘了告訴大家 Garwood 的產品.....天價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 1 - 5 SYSTEM - 24 |
||||||||||||||||||||||||||||||||||
______圖 1 - 6 IBF - 1624 |
________圖 1 - 7 SYSTEM - 2 |
|||||||||||||||||||||||||||||||||
Sennheiser 的 Evolution 300 | ||||||||||||||||||||||||||||||||||
________________圖 1 - 8 Evolution - 300 |
||||||||||||||||||||||||||||||||||
Shure 的 PSM 700 及 E-1,E-2,E-5的耳機, | ||||||||||||||||||||||||||||||||||
__ P7T |
||||||||||||||||||||||||||||||||||
_____圖 1 - 9 E - 1 |
_____圖 1 - 10 E - 2 |
_____圖 1 - 11 E - 5 |
||||||||||||||||||||||||||||||||
_____圖 1 - 13 P7R |
||||||||||||||||||||||||||||||||||
手頭上有碰到的 IEM 的設備,在台灣當屬 Shure PSM-700 + E-1 的耳機,而真正與外耳管接觸的設備 就是這重要的耳機及兩者間的媒介,耳模跟個人拋棄式的噪隔海綿,耳模是屬個人的隨身物, 在你購買一專業耳機時就必須配合耳鼻科去定模,如此才會完全緊密的貼住外耳,這個好處就是能 長時間的佩帶,耳機的揚聲管也能深入外耳管道以得到更好的頻率響應。 又由於製造耳模的風氣在每個人觀念並不是那麼的普遍,廠商也瞭解此問題,噪隔海綿的出現不是沒 原因的,不過使用前你必須將其壓擠縮小後,置入耳道等海綿放鬆擴大來擠住外耳道, 長時間下來會讓耳朵難過不舒服,在個人衛生上,用完一次後不適宜給另一個人使用。屬消耗品, 多次的壓擠海綿使得塑膠套管易與海棉撥離,後期所出現的軟質塑膠套雖然耐用,廠商也細心的提供 大、中、小尺寸,但是耳機的揚聲管都無法實際的深入外耳道,因此頻率響應都不是很好, 在低頻方面是最吃虧的,在不瞭解這因素下,你試著提升耳機的低頻增益, 得到只有音圈失真的反應罷了,這是因為原來的響應就有已經擁有低頻部份,完全是因為耳機的 揚聲管與外耳道之間的距離問題,各位清楚麼,專業耳機的數據寫得也像喇叭一樣,概略的基本標準 都能在 1 mW per 100 ~ 105 dB 之間,Shure 的 E – 5 甚至高達 122 dB 之多!當然價格也不便宜, 個人的經驗建議是當在真正的使用場合還是採用噪隔海綿,對 soundman 在調整上會比較輕鬆。 E – 1 耳機上的黃色物質就是噪隔海綿。在調整 IEM 的過程有一些我們必須要注意的事情: 1、確認沒有任何的聲音在 IEM 的系統管道上,當你開啟 IEM 系統時。 2、Fader in 所需要聆聽的 Lead Vocal 的訊號電平,正確無誤時開始調整所需的電平位置, 3、開始加入所需求的樂器電平,首推的就是 Drum set,前面為何我們須要優先調整 Vocal Level 呢? |
||||||||||||||||||||||||||||||||||
進階的使用 IEM 前面提的是一個基本的使用 IEM System 在實際的應用上這樣是很不安全的,以前的課程裡我有告訴 Limiter / Compressor 在 IEM 的設備裡幾乎都有提供,不過它們的數據調整都不夠細緻, FBD 迴授消弭裝置各種廠牌很多 Shure 的 DFR 11 EQ,或 Behringer DEQ - 2496 這兩款在 $ 方面 |
||||||||||||||||||||||||||||||||||
_________圖 1 - 14 Behringer DEQ-2496 |
_______圖 1 - 15 SHURE DFR-11EQ |
|||||||||||||||||||||||||||||||||
Equalizer 等化器原則上只要有個幾段的參數等化調整就 ok 夠用了。 其目的就是把這個耳機內頻率響應適當的修飾一下,聲音會更好聽。又整體的音場可能多了或少了 某方面的頻域,利用等化器可以幫你很大的忙。 |
||||||||||||||||||||||||||||||||||
IEM 混音技巧剖析 Mix Mode ( 混合模式 ) 我們以 Shure 的格式來說明, 在主機發設器上有 Mono ( 單音 ) / Stereo ( MixMode ) 立體混合模式,製造的人早已清楚調整一個適切 利用 House 送過來的兩路 Band 的成音訊號在 Monitor Console 上組合成 Mono 的訊號, Mono Mode ( 單音模式 ) 查看很多老外寫的相關資料,對 Mono幾乎是..就那麼一回事,那個大一點那個小一點,唯一所提到的 Stereo Mode ( 立體模式 ) 基本的混音模式幾乎就是這問題的解藥,各樂器、人員的位置隨著音場改變一下 PAN 的位置你所要 空間的聲響反應 ( Room acoustics ) 或稱為自然的殘響 ( Natural reveration ),由於封閉式的聆聽無論 |
||||||||||||||||||||||||||||||||||
效果的處理 ( Effect Processing ) 身體,現在的焦點就是身體,當我們聆聽喇叭時,在低頻能量的延展如一般的 120 以下的頻率, 這些低段頻率在人的耳朵上是聽不出位階的,但透過多個 15”、18” 的紙盆揚放出來藉由空氣的振動 產生波動,身體的接觸後傳遞到大腦中樞你會感受到那份能量,可惜的是 IEM 在這方面的 images 是無法提供的,最顯註的是 Drum set 首當其衝的沒有所謂的 Drum Power , 一般我們可以提供 Sub-bass 的低音喇叭供鼓手使用,耳機聽到及身體感受到,這是可行的, 甚至可以補償這低頻的能量在舞台上供前緣的樂手有感覺,這樣的硬體編制又不太適用在 小型場合 or Pub 之類的地點,所以要滿足鼓手這方面的缺乏,在鼓椅下方可提供一個類似汽車音響 工程營造低頻氣氛的 AURA Bass Shaker,如此當大鼓踩下時,訊號藉由放 monitor 送過來同時反應, 鼓手的椅子即刻震動,在耳朵上及身體上皆有合乎邏輯的數據,在一般的小場合非常的好用, 這對現場整體舞台上的噪音值大大的降低,提高了收聽品質與調整上的輕鬆。 _ |
||||||||||||||||||||||||||||||||||
__ ____________圖 1 - 16 Aura Bass Shaker |
||||||||||||||||||||||||||||||||||
使用 IEM System 針對耳朵的特性,有人概略整理出一個參考的數據供使用,目的也是在照顧保護 耳朵,正常的封閉的聆聽模式,在沒有外部噪音的影響時,90 dB 的耳機音壓是般的聆聽電平值。 以下劃分出數據供各位參考人耳對音壓疲乏的時間。 90 dB SPL 8 Hours 95 dB SPL 4 Hours 100 dB SPL 2 Hours 105 dB SPL 1 Hours 110 dB SPL 30 Minutes 115 dB SPL 15 Minutes 小結: IEM System 從有構思到普及化來,其實不算是舊系統,算是新的聲音設備,在自然的物理原則內, |
||||||||||||||||||||||||||||||||||
S e r v i c e | R e v i e w | M u s i c W o w | C o n n e c t U s | H o m e |
||||||||||||||||||||||||||||||||||